企业文化网|集团门户|四局站群
当前位置:四局好人故事会 > >内容

爱暖桑榆 润物无声——八分公司员工贾志如与她的志愿者服务队的故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我叫贾志如,是八分公司肥西家属基地办事处的员工。今天我和大家说一说我们肥西基地志愿者服务队的故事。

八分公司肥西基地办事处始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大院里住着两百多户职工和家属。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为了国家的基础建设南征北战、四海为家的筑路人,落叶归根,退休后回到了家属基地颐养天年。

长期野外作业,经历了太多风霜的洗礼,年岁已高的老人们,身体多少都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每当看到他们蹒跚的身影,听他们回忆往事、牵挂儿女的喃喃自述,发现他们孤独躺在病床上,我们常常在思考:他们是筑路前辈,是国家建设和企业发展功臣,我们这些基地年轻人,是不是应该为老人们多做一些事情呢?

居住在家属院里的任玉梅老人80多岁了,右腿又有残疾,老伴离开的早,儿女常年在企业的施工生产一线,买菜做饭这些看似平常的事,对任玉梅老人来说,都万分艰难。2000年盛夏的一天,我发现任大妈买菜回家,五分钟的路在烈日下老人竟步履蹒跚地走了半小时。我便和身边的同事们说,我们去看看任大妈吧,几个同事异口同声的答应了。敲开了老人的门,眼前的一切让我们禁不住心酸,屋子里的日用品摆放的十分零乱,墙角的垃圾已经发霉,茶几上落了厚厚的一层灰,床单因为长期没有晾晒,也湿漉漉的。我拉着老人的手说:“大妈,家里这种情况,您怎么不早说呢?”于是,我们大家伙儿挽起袖子洗的洗、擦的擦、扫的扫,热火朝天的干起活来。从此以后,我们隔三差五就到任大妈家看看,大家轮流帮老人梳洗、按摩、打扫卫生、拉家常。

有了这次经验,大家就开始琢磨家属区谁家老人最多,谁行动最不方便,谁生活的最艰苦。渐渐地,走家串户、访困慰难,成了我们这些人每天必做的事情。看着我们做这些事,家属区的老人们个个拍手称赞,基地办事处的年轻人也倍受鼓舞。

有人提议:“我们成立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吧,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大家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还可以让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企业的温暖。”这个提议一出来,立刻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

2000年8月,三十余名基地办事处及家属院的志愿者在公司团委的组织下,郑重地在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旗帜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2006年,家属院黄淑芬老人的老伴因病辞世,他们唯一的养子在外打工也音讯全无。短短几个月,一连串的变故让黄淑芬老人无法承受。料理完老伴的后事,黄淑芬找到基地办事处主任,流着眼泪说:“家里空荡荡的,我还是去敬老院住吧。”于是,在大家伙儿的帮助下,基地办事处安排老人住进了肥西县敬老院。此后,大家定期到敬老院看望她。冬天,我们这些志愿者隔三差五就去敬老院为老人添置棉衣,晒被子、打热水;夏天,还自掏腰包给老人买凉席、水果和冷饮。渐渐地,老人已经把我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每次我们从敬老院回去时,老人都要将我们送到路口,迟迟不肯回去。一晃三年过去了,直到2009年的冬天,基地办事处接到敬老院打来的电话,说黄淑芳老人在敬老院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接到电话后,志愿者周忠道、张以军、白丽萍、吴建琼等人立即赶到敬老院,将老人送往医院。到医院后老人因脑溢血反应强烈呕吐不止,吐得自己和志愿者身上、脸上到处都是。志愿者们怕老人将异物吸入气管,顾不得自己身上的污垢,就忙着帮老人把脸上、鼻子里清理干净,经过医院全力抢救,老人病情虽然暂时得到稳定,但已完全失去了知觉和自理能力。由于老人无人照料,我的同事马传红、殷晓霞、白丽萍、吴建琼就主动承担起特别护理责任,几名志愿者整日整夜地轮流值班守护,除了喂老人吃饭喝水外,擦洗身体,处理排泄物也成了她们每天必须面对的事情。刚开始,毫无护理经验的她们在遇到老人失禁时,也都恶心的呕吐不止,有时一两天都吃不下去饭。但大家毫无怨言,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将老人的病床清理的干干净净。为了防止老人生褥疮,志愿者们坚持每天两次为她擦洗身子。黄淑芳老人体重近两百斤,每次为她翻身擦洗都是个“体力活”,志愿者马传红就在一次为其翻动身体时因为用力过度,造成手臂肌肉拉伤,痛的好几天都睡不着觉。2010年1月17日,志愿者守在老人床前整整一天都没有合眼,当老人在离别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刻,黄淑芳还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道:“孩子,没想到在晚年我还能享福,还能有你们送终,我知足了。”黄淑芳老人就这样安祥的走了。此情此景,见证者无不为之动容。

像这样帮扶孤寡老人的志愿者,在我们肥西基地办事处还有许多,刘永红、佘湖平、彭玉芳、张以军、白丽萍、吴建琼、马传红、殷晓霞、高尚等都是这支志愿队的骨干成员,陈爱琴也是我们这个大家庭其中的一位。陈爱琴今年已经50岁了,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卫生护理工作,这一干就是三十年。在基地办事处,许多空巢孤寡老人家中的床头、门上都贴着陈爱琴的手机号码,老人们都说,这是陈爱琴为方便大家伙儿找她特意贴上去的。无论任何时间,只要大家有需要,陈爱琴总会第一个出现在老人们的面前。2009年7月的一天,家住肥西基地15号楼303室的徐宝珠老人在早晨外出锻炼时,家中突发大火,家具财物也付之一炬。陈爱琴得知此事后,三步并作两步来到老人家中。一进门,只见徐妈妈全身酸软地靠在墙上,目光呆滞地望着地板,嘴里不停地咕叨着说:“全没了,这下全烧没了……”看到此情此景,陈爱琴来不及去找一副手套,便将手伸进那还带着温度的灰烬中,“找到了,找到了,大妈,您快看!”当陈爱琴将徐妈妈最珍爱的金银首饰全都找出来塞到她的手里时,老人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看到徐妈妈情绪稳定了一些,陈爱琴一边电话通知老人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一边搀扶起老人到自己家中吃住,照顾老人起居。第二天一大早,陈爱琴又骑上自行车冒着烈日多次往返合肥市和肥西县之间,帮助老人补办各类证件和存折。看到陈爱琴汗流浃背奔波忙碌的身影,徐妈妈逢人便说:陈爱琴真是比自己的亲闺女还要亲!

在所有的帮扶对象中,郑玉华老人最让我们牵挂。记得那是我刚调进基地办事处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结识了郑大妈。2001年,我发现郑大妈经常独自来办公室领取遗属费,在与老人的攀谈中,我了解到郑大妈的老伴儿早已离世多年,唯一抱养的儿子常年工作在施工生产一线,自己一个人居住在基地办事处的家属楼中。看到老人每次出门都步履维艰,我的心不知被什么触动了,当即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帮她,哪怕是一点小事,也要尽力帮忙!当我得知老人右腿残疾活动不便时,就告诉她:“您老下次领钱时不用自己来了,我给您送到家里去,顺便认认门儿。”

这次“认门儿”不仅让我走进了郑大妈的家,还走进了郑大妈的生活。当我第一次踏进郑玉华老人的家里时,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老人住在家属楼的一楼,由于生活拮据加上腿脚不便,房前屋后的小院中种上了青菜、萝卜等易生长好管理的蔬菜,再加上些咸菜,这就是老人一年四季餐桌上主要的蔬菜来源。走进屋内,除了一部14英寸的电视机和一台双缸洗衣机外,几乎再也找不出一件像样的家用电器,屋里其他的摆设更是看不出颜色的陈年旧家具。看到这里,我心里忽然疼了一下,卷起袖子立即帮老人收拾屋子,并把需要换洗的床单被褥拿回家去洗。

自从那天起,我就成了郑大妈家的“常客”。我们两家距离不是很远,每逢家里做些好吃的,我总想着给郑大妈端过去;逢年过节,我还带着孩子,拎上年货,给她老人家拜年。有一次,老人的腰痛病突然犯了,痛的直不起身子,蜷在床头喘气不止,当时我正帮老人洗涮锅碗,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叫上一位同事搀着老人就去医院看病,挂号、交费、拿药我全包了,安顿好老人卧床休息后,我跑回家熬好白米粥,端到老人跟前时,老人含泪哽咽地说:“好孩子,你对我好,我知道,可是这辈子我报答不了你了。”听到这儿,我的眼圈也红了,做这些事儿我从不求老人的回报,只求他们能快快乐乐地安度晚年。今年五月,九十一岁的郑大妈在我们大家伙儿的陪伴下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去世前,老人紧紧抓住我的手流着泪嘱咐道:“我真的舍不得走,舍不得你们啊……”

多少年严冬酷暑,春华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属院儿里年迈体弱的孤寡老人已经不多了,大家可以为老人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于是,我们又将目光投向了社会,投向了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虽然我们这些志愿者已年近中年,但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年轻时在志愿者旗帜下许下的铿锵誓言。

多年来,令我骄傲和自豪的是——我是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

借此机会,我真诚发出邀请——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到志愿者服务这项活动中来,让我们携手共同传递爱心和温暖,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更好的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