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员工美文
您当前的位置:企业文化>员工美文

给自己划条底线

新闻来源: 中铁四局工程建设分公司 发布日期:2020-03-25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牢牢把握主动权。”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些“心急想吃热豆腐”的人念错了“经”,却忘记了“欲速则不达”的箴言。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用驱使下, 为了自己的私欲将人格的底线戳穿,不仅使得自己难以取得广大群众的认可,而且还对整个团队、组织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乃至为自己人生道路设下了埋伏。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应当守住底线:守得住底线,则能顺利工作和生活;守不住底线,迟早会在工作和生活上出问题。
        底线,是基于忧患意识分析客观实际的结果,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起码要求,是一个人的精神操持,是伞的架,人的骨,底线的缺失,势必导致道德的沦丧,良知的泯灭,人性的堕落。古人云:“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善恶不分,真假难辨,就会行差踏错。特别是处在一个团队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该建立在团队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底线之上,即便有着再冠冕堂皇的理由违背了团队“道义”的事,也会为人所不齿。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底线之上,可以玩世不恭,底线之下,回头无路。底线怎么守?在这个问题上,古人强调的“三慎”很有借鉴意义。
        慎始,就是在任何情况下思想上都要保持警醒,做到心不动、手不伸,没有三思嘴不动,用诚信、仁爱、谦卑的情愫祛除心中杂念。俗话说:君子慎始,若差毫厘,谬以千里。如果从一开始就能坚持原则,以后就比较容易把握好自己;反之,就有可能突破底线、失去自我。分析近年来一些问题官员落马的案例不难发现:有的就是在第一次面对诱惑时没有把握住自己,让私心和人情战胜了原则,并心存侥幸,以“下不为例”来原谅自己,结果终至丧失了做人的底线。当然,在慎始之外,还须做到敬终。古语云:善始者繁,克终者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积累,在价值多元、观念多变的社会必然发展的进程中,人的底线思维也会发生改变,但是不论怎么变,底线思维都是随着核心价值观“水涨船高”,有的人就是在一个工作环境中随着时间的积累,对周围环境、人事关系熟悉后谨慎之心就逐渐放下了,逐渐的就将底线践踏在良心之下。这说明,在坚守底线的问题上如果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底线是守不住的。
        慎微,就是注重小节、不贪小利,高度警惕小毛病、小问题,做到防微杜渐。“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道自微而生,祸是微而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名言都说明了慎微的重要性、必要性。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小节和小利不太在意,认为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在言行上有点小毛病、小问题,占点便宜、谋点私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存在这种思想的人往往就是忽视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真理。特别是在当下所处的“大众麦克风”时代,你的“我平时就是这么说”看似习惯的言行,都可能会在网络上成为键盘手的“众矢之的”,成为“听者有意”的把柄。在小节、小利问题上的不检点,一旦成为习惯,小问题就会演变成大问题,事情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守住底线,就须高度警惕小毛病、小问题的腐蚀作用,避免由不拘小节演化成失节。
        慎独,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坦荡,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就是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一般来说,一个人在工作时间内与公众场合,由于存在各方面的监督,往往能够检点自己的言行,而在“八小时”之外没有“眼睛”盯着就比较容易放纵自己,突破做人的底线。《淮南子.说山训》有曰: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不论环境如何,都不能投机取巧,心生邪念。由此可见,要守住底线,就要把严格自律贯穿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在工作时间与公众场合能够坚持原则、谨言慎行,在业余时间与独处时也决不苟且、放纵自我,真正像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徐鹏飞)

上一篇:二十二年前的梦

下一篇: 毛笔“四德”的启示

返回